9月2日,知名媒体人付政浩于社交媒体发表观点,再次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(CBA)扩军话题推至聚光灯下。他指出,随着俱乐部逐步依赖出售青训成果和明星球员来创造收入,联赛引入新球队与新资本的条件或许已趋于成熟,此举有望激活转会市场并丰富联赛生态。
自2014年起,CBA未再进行扩军,背后原因复杂多元。从商业维度分析,核心担忧在于现有利益可能被稀释。每个赛季,CBA公司需向中国篮协支付10%的营业收入作为品牌授权费用,剩余利润则平均分配给全部20家俱乐部。据估算,每支球队每年可获得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分红,这一度成为许多民营俱乐部最主要的收入渠道,甚至超过冠名赞助及门票销售。
然而,当前联赛分红、俱乐部自主商务拓展以及门票三大收入板块的总和,仍难以支撑球队的长期运营。尤其在母企业减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,各队被迫寻求内部“造血”途径。广州龙狮俱乐部自2024年起率先尝试通过球员交易获利,预计将有更多民营企业背景的俱乐部效仿这一模式。
球员转会收入未来或逐步取代联赛分红,成为俱乐部最主要的财务来源。若能转变发展思路,CBA不妨正式研究扩军路径。新加盟球队或可通过支付准入费用——尽管这一方案在现实中阻力较大——又或借助向新军出售球员实现资源互换和价值共创,从而构建更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机制。
无论是为了拓展联赛的地域辐射和受众规模,还是提升俱乐部财务韧性,引入新成员已成为大势所趋。CBA虽在运营框架上借鉴北美模式,但其青训机制、球员流动及财务结构仍与欧洲联赛有诸多共通之处。综合来看,扩军对联赛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超潜在风险。
实现真正的“双向赋能”或是破局关键。有意加入CBA的球队不应仅着眼于联赛分红,更需思考如何为整体生态注入活力。正如古典文学中“投名状”的意象所喻,新成员需以切实贡献换取长远发展机遇,避免陷入纯粹“搭便车”的窠臼。只有互利共赢,才能推动联赛步入更可持续的未来。